本期目录

2022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2-03-20
  

  • 全选
    |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成立60周年特约专辑
  • 王宏
    华北地质. 2022, 45(1): 1-17.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代中期为界,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第四纪冰川与地层学为主,后一阶段则逐渐转为海岸带地学调查与研究。本文简要回顾了历经全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在第二阶段的泥质海岸带地层学、年代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等领域以及在服务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接着,通过对渤海湾中全新世以来海退过程中的“障壁岛-潟湖成因假说的论证,介绍一个从地学基础研究向战略性应用研究“转化”的具体案例。基于对海面变化、海面标志点的地层学内涵、地貌学和年代学的研究,获得以下认识:(1)消除现代人为抽取地下水引起的下沉后,渤海湾的校正相对海平面变化带位于全球冰融水等效海面变化带内、或比后者稍高,说明区域性均衡掀升可以抵消局地新构造和沉积自压实二者共同造成的下沉,使得近7 ka以来研究区海退过程中的陆地地表长期处于潮间带海水的影响之下,这成为该地区形成障壁岛-潟湖体系的前提条件。(2)牡蛎礁平原的岭地与贝壳堤平原的泥质堤相同,它们可被称为泥质堤,与贝壳堤同属从潮间带发育起来的障壁岛型古海岸线。贝壳堤-泥质堤与堤后潟湖(及潟湖型洼地),共同构成了渤海湾障壁岛-潟湖体系。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勾勒并订正了贝壳堤-泥质堤古海岸线、潟湖(及潟湖型洼地)的时空分布。(3)最大海侵边界与具明显凸起地貌特征的最老古海岸线(最老贝壳堤-泥质堤)之间的宽达~30~100 km、距今~7~4.7(3.5)ka的低地,应属于第一期“古潟湖类洼地”;此后,随着不断向海推进的、逐渐年轻的多道贝壳堤-泥质堤障壁岛岸线的形成,在它们向陆一侧相应出现逐渐年轻的多期潟湖洼地环境。这种周期性的反复,成为渤海湾“沧海变桑田”的基本特征。(4)尽管这个过程被近两个世纪以来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掩盖,但面对21世纪海面上升以及局地环境现状(保有高程偏低、地面下沉、潜水位与含水层顶板反倾等),本文预测障壁岛-潟湖特征将重新凸显:例如围海造陆区块-沿海堤坝共同构成的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的面积广大的原始潟湖地貌景观的湿地特征将可能进一步加强。虽然当前的“海岸带绿色屏障带”布局契合本文揭示的障壁岛-潟湖自然过程,但仍应从地质历史发展的角度,予以重新审视,以使中长尺度的规划具有更为科学、坚实的基础。


  • 王惠初, 张家辉, 任云伟, 施建荣, 相振群, 常青松, 王智
    华北地质. 2022, 45(1): 18-41.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麻粒岩带被认为是古元古代造山带,晋冀蒙相邻地区的高压麻粒岩和超高温变质岩吸引了国内外早前寒武纪地质学家的目光。本文以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重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中北部的构造单元,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阴山新太古代岩浆弧(阴山地块)、乌拉山-大青山古元古代再造杂岩带(Pt1)、凉城深熔花岗岩带(Pt1)、天镇-怀安再造杂岩带(Pt1)和五台新太古代岛弧带。梳理了古元古代造山带三个构造单元的地层系统和主要构造热事件,认为乌拉山-大青山古元古代再造杂岩带和天镇-怀安再造杂岩带在物质组成和构造热事件记录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地质填图,将凉城深熔花岗岩划分为3期6种岩石类型,并发现了不含石榴石的紫苏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具有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特征。根据钻孔资料结合航磁特征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变质基底的构造属性,认为古元古代造山带的构造线切割了鄂尔多斯盆地基底,鄂尔多斯基底不是一个太古宙地块。综合分析古元古代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作用,认为古元古代造山带经历了大陆裂解、俯冲碰撞、板片拆沉-地幔上涌、挤压造山和造山后伸展抬升的复杂演化过程,反映了早期热板块构造的特殊性。
  • 金若时, 滕雪明
    华北地质. 2022, 45(1): 42-57.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团队依托于一系列调查评价项目和科学研究项目,在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大规模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认识。中国北方具备优越的砂岩型铀成矿地质背景,砂岩型铀矿体多产在红黑岩系过渡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滨相等灰色砂体中,垂向分布、耦合产出的“红-黑岩系”为大规模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先决背景。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受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控制。盆地的跌宕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其间形成的构造斜坡带也为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空间。跌宕构造运动引发盆内大规模潜水流动,是导致大规模砂岩型铀矿形成的真正动力源。本文还从区域构造运动、成矿背景、成矿作用、铀成矿机制及综合找矿预测工作等方面,综合构建了中国北方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岩铀研究理论体系,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 马震, 黄庆彬, 林良俊, 张曦, 韩博, 夏雨波, 郭旭
    华北地质. 2022, 45(1): 58-68.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地质工作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贯穿于城市运行管理的全过程。雄安新区作为首批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城市,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要求,开展了大量的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建成了“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地,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持续有效的服务。本文从雄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成果以及应用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为其他地区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示范与借鉴。
  • 田辉, 李怀坤
    华北地质. 2022, 45(1): 69-78.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扬子克拉通中元古代地层主要分布于克拉通北缘和西缘,随着火山岩夹层(主要指过去不易识别的斑脱岩化凝灰岩)的识别和年代学测试技术的发展,陆续报道了大批新的可靠的地层年龄数据,扬子克拉通的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划分和对比方案得以不断修正和厘定。已有大量资料表明,江南造山带一线原定中元古代的梵净山群、四堡群等实际属于新元古代;扬子北缘原中元古代火地垭群、三花石群等也应划归新元古代;扬子西缘大红山群、苴林群分别划归中元古代早期和晚期,西缘大红山群、河口群和东川群下部可对比,昆阳群、会理群、苴林群和北缘神农架群上亚群、马槽园群可大致对比。扬子西缘登相营群和峨边群沉积时代仍存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之争议。
  • 李俊建, 党智财, 彭翼, 张彤, 宋立军, 倪振平, 郭国海
    华北地质. 2022, 45(1): 79-91.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地区地处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体系交汇部位,地质演化历史悠久,岩浆活动频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铁矿资源丰富。已查明铁矿床1 085处,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和北京市,构成了冀东、包头、莱芜、五台-岚县、许昌-舞阳、邯邢等多处重要的国家级铁矿资源基地。矿床类型有受变质型(沉积变质型)、岩浆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海相火山岩型、陆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狭义)型、化学沉积型、机械沉积型和中低温热液型,以受变质型、接触交代型、岩浆型、海相火山岩型为主。华北地区铁矿形成时代从太古代至中生代,其中贫铁矿以太古代、元古代为主,富铁矿以中生代为主。华北地区铁矿床划分出与变质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不明流体作用有关的成矿系列11个,并初步建立了铁矿床成矿谱系。经综合评价,在华北地区划分出76个重要铁矿找矿远景区,显示了良好的铁矿资源潜力。尤其在莱芜-禹城、邯郸-邢台、安阳-林州、古交-临汾-平顺地区圈定出的接触交代型富铁矿成矿带,将成为下一步华北地区富铁矿找矿的最佳部署区带。
  • 肖国强, 王福, 印萍, 胡云壮
    华北地质. 2022, 45(1): 92-100.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先后开展了多轮海岸带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海岸带资源环境生态状况。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以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陆海统筹”为指导,陆续开展了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大幅提高了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系统查明了海岸带基础地质背景、自然资源状况、典型城市地质条件、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重要生态区生态地质环境等,有效支撑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的过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未来海岸带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方向。
  • 王杰, 刘晓阳, 任军平, 孙凯, 龚鹏辉, 贺福清
    华北地质. 2022, 45(1): 101-110.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2.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坦桑尼亚境内出露大量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地质体,形成以坦桑尼亚太古代克拉通为中心,元古代活动带三面包围的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坦桑尼亚现有优势矿产多与前寒武纪地体的形成演化有关。其中与新太古代相关的矿产主要为绿岩相关的金矿,产于坦桑尼亚克拉通中,分布在坦桑尼亚北部维多利亚湖周边。与古元古代相关的矿产主要有造山型金矿,产于乌本迪造山带中,分布于坦桑尼业西南部卢帕及姆潘达地区;与古元代侵入岩相关的钒钛磁铁矿,产于乌本迪造山带中的古元古代基性侵入体中,分布于坦桑尼亚南部利甘加地区。与中元古代相关的矿产有基性超基性岩型镍(钴)矿,产于基巴拉造山带,分布于坦桑尼亚西北部与布隆迪接壤地区;有与中元古代碱性杂岩相关的稀土矿,产于乌本迪造山带的碳酸岩侵入体中,分布于坦桑尼亚姆贝亚西北恩瓜拉地区。与新元古有关的主要有石墨及坦桑蓝、红宝石等,产于莫桑比克造山带中,坦桑蓝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北部阿鲁沙附近,红宝石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中部莫罗戈洛附近,石墨主要分布于中部莫罗戈洛附近和南部靠近莫桑比克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