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出版伦理
联系我们
English
Previous
Nex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本期目录
2023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31
全选
|
Select
中蒙边界地区侵入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构造演化的启示
付超, 李俊建, 张帅, 党智财, 唐文龙, Orolmaa Demberel
华北地质. 2023, 46(1): 1-19.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与蒙古交界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各类侵入岩十分发育,是中亚造山带复杂多变构造环境中的重要一隅;区内岩浆侵位形成的岩石类型和岩石组合丰富多样,呈现多期次多旋回特征,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侵入岩时空分布格架,对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壳幔活动有重要意义。以岩浆旋回为主线,通过提取和对比研究区前吕梁期至燕山期不同期次侵入岩的时空分布特征,清楚反映了区内地壳碰撞拼合活跃期始于加里东期,在华力西期达到顶峰,之后逐渐衰退,整体呈现由西向东地壳逐渐拼合的构造演化趋势,揭示了阿尔泰造山带西段与兴蒙造山带东段不同构造单元下造山过程的独特性和差异。此外,区域断裂带两侧多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岩浆岩带,区域构造线对岩浆侵入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控制十分显著。
Select
华北地区锡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田杰鹏, 李俊建, 张彤, 付超, 党智财, 何江涛, 张鹏鹏
华北地质. 2023, 46(1): 20-26.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华北地区锡矿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大兴安岭中南段,是我国三大主要锡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个成型的锡多金属矿带。华北地区锡矿床类型主要分为热液型、斑岩型和接触交代型三类,多数为共生和伴生矿床,独立锡矿床较少。区内锡矿床成矿期主要集中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锡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初步建立了接触交代型、斑岩型和热液型锡矿床的成矿模式,探讨了锡矿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二连-东乌旗及商都-太仆寺旗地区为华北地区寻找锡矿的重点地区。
Select
华北地区铬铁矿资源概况及其资源潜力
党智财, 李俊建, 张彤, 付超, 宋立军, 彭翼, 方同明
华北地质. 2023, 46(1): 27-32.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地区已发现有铬铁矿矿床(点)49处,包括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11处,矿(化)点37处,主要分布在内蒙、河北、河南和北京等地。铬铁矿矿床(点)具有成群带分布的特征,主要沿商丹、索伦山、贺根山等几条大的蛇绿岩带集中分布,形成时代从太古代到中生代均有发育,其中新太古-古元古代和晚古生代为两个主要的成矿时期。矿床类型以蛇绿岩型为主,次为岩浆型。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二连-贺根山、索伦山、柯单山和商丹等几条大的蛇绿混杂岩带具有较好的铬铁矿找矿潜力,应加强已知矿区外围和深部勘查,有望实现铬铁矿找矿突破。
Select
赣东北婺源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体的构造背景研究
胡鹏, 曾威, 段明, 王佳营
华北地质. 2023, 46(1): 33-41.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邦彦坑岩体、段莘岩体和青山岭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邦彦坑花岗岩特征为高硅(SiO
2
=65.56%~71.36%);富铝(Al
2
O
3
=14.12%~16.58%);低镁(MgO=1.08~1.33);富钾(K
2
O=3.42%~4.56%);弱的Eu负异常(
δ
Eu为0.65~0.92);(La/Yb)N较高(13.92~19.09);特征元素Y含量较低(13.8×10
-6
~17.9×10
-6
);富集元素Sr(335.9×10
-6
~484×10
-6
);高的K
2
O/Na
2
O(1.07~1.62);低的Mg
#
(0.23~0.27)、Cr(6.83~13.02)、Ni(3.81~6.13)、Ce/Pb比值(1.60~3.46),明显的Nb、Ta负异常,指示其为壳源,C型埃达克岩,为构造加厚下地壳基性岩的部分熔融形成。段莘和青山岭花岗岩有富硅、富钾、贫钙、贫镁和过铝质的特征,LREE与HREE均表现出平缓的右倾趋势,强烈的Eu负异常。呈现出经典右倾“V”字形,Rb、Th、Ta等不相容元素富集,Zr轻微亏损,Ba、Sr、Eu强烈负异常,10 000×Ga/Al=3.12~3.44,属于是A2型花岗岩,为后造山伸展作用的产物。赣东北印支期造山后有地壳加厚现象,由晚侏罗世到白垩世早期区域构造应力发生转变,由构造加厚的挤压环境开始转变为造山后伸展环境。
Select
阿拉善右旗特拜金矿赋矿变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源区属性及构造意义
程先钰, 田健, 李以科, 董满华, 曹侃, 张天福
华北地质. 2023, 46(1): 42-49.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本次对阿拉善右旗特拜金矿赋矿变沉积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变质粉砂岩、变质岩屑石英砂岩等;主量元素SiO
2
平均含量62.39%,Al
2
O
3
平均含量15.40%,Fe
2
O
3
平均含量6.57%,MgO平均含量3.84%,CaO平均含量2.31%,K
2
O平均含量2.65%,Na
2
O平均含量2.09%。Σ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LREE/HREE=5.75~8.34,平均为7.18,(La/Yb)N=5.39~8.38,平均6.83,Eu负异常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微量元素中相对稳定元素比值如La/Sc、Th/Sc、Cr/Zr显示出物源来自上地壳长英质;Rb-K2O图解、Ni-TiO2图解和La/Yb-ΣREE图解表明其母岩主要来源于花岗岩,结合古水流特征以及碎屑锆石年龄证据等推测物源可能来自北大山地区花岗岩。结合特拜赋矿变沉积岩岩石组合特征、构造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其源岩形成于大陆岛弧构造环境。
Select
浅析坦桑尼亚卡鲁超群地质特征及含矿性
龚鹏辉, 刘晓阳, 孙凯, 吴兴源, 何胜飞, 许康康, 贺福清
华北地质. 2023, 46(1): 50-60.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卡鲁超群代表了坦桑尼亚境内最早的显生宙沉积,境内地层连续性较好,主要发育于一系列由裂谷引起沉降进而形成的半地堑-地堑盆地中。在综合研究坦桑尼亚卡鲁超群的区域地质分布、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分析以及孢粉生物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年代学特征系统厘定了卡鲁超群内部各组、段的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时代,并对这套地层的含矿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综合分析认为,坦桑尼亚卡鲁超群的岩性总体表现为一套砂岩-页岩组合,其沉积时限为晚石炭世至早侏罗世,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分别为冰川相、湖泊相、河流相,与南非典型的卡鲁超群具有可比性;显示出良好的煤矿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潜力,并且存在许多油气、石墨资源找矿线索。
Select
地幔柱活动与东非裂谷开启的研究进展
孙凯, 何胜飞, 卢宜冠, 张航, 许康康, 龚鹏辉
华北地质. 2023, 46(1): 61-70.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东非裂谷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一条大陆裂谷,通常认为由东部分支和西部分支两部分组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地球物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探讨了东非裂谷的演化与地幔柱的关系,提出大型不均一地幔柱上升过程中分异出两个浅部次级地幔柱的模型,分别对应埃塞俄比亚西北和图尔卡纳具有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的岩浆作用。埃塞俄比亚西北的岩浆作用具有“普通”地幔的成分,表明阿法儿地幔柱是一个典型的热柱。图尔卡纳的岩浆作用则混染了古老再循环洋壳的成分,表明肯尼亚地幔柱热柱的属性已经被破坏。
Select
苏丹红海州新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周佐民, 李勇, 刘晓阳, 吴兴源
华北地质. 2023, 46(1): 71-79.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苏丹红海州位于努比亚地盾,本文在该地厘定出一套新元古代花岗岩,由中粗粒-中细粒正长花岗岩、中细粒碱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定年结果显示,岩体形成于713±4 Ma,属于泛非造山事件的产物。花岗岩SiO2含量较高,为70.80%~77.83%,A/CNK为0.94~1.08,A/NK为1.12~1.44,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V字形曲线,轻重稀土分异中等(LREE/HREE=2.46~7.13),δEu为0.30~0.57,负铕异常中等-强烈。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和高场强元素Zr、Hf,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P和Ti。花岗岩具有低ISr比值、亏损
εNd
(t)值和
εHf
(t)值,T
DM1
与T
DM2
值较为一致。岩体为A2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阶段弧后拉张环境,因弧后伸展减薄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明显的升温、减压促使新生地壳部分熔融。
Select
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综述
王元昊, 高振记, 宋越
华北地质. 2023, 46(1): 80-86.
https://doi.org/10.19948/j.12-1471/P.2023.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地质模型在地质找矿和资源评价等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模型质量直接决定模型的应用潜力及应用成效。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影响三维地质模型质量的因素,包括建模地质对象复杂程度、建模数据源精度与质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模人员专家知识等。同时,对当前主要的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估方法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认为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估已经从定性评估逐步进入定量评估时代。最后,总结了三维地质模型质量评估方法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网上办公
季刊,1978年创刊
主管:中国地质调查局
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出版单位:《华北地质》编辑部
ISSN 2097-0188
CN 12-1471/P
新闻公告
更多>>
下载中心
更多>>
《华北地质》论文使用授权协议及保密承诺
《华北地质》稿件撰写要求及模板等
友情链接
更多>>
中国地质调查期刊网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学期刊网
中国地质学会
全国地质资料馆
地质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库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微信公众号,请关注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